早年生活
顾逸东曾经在中国科学院人材荟萃的中关村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1964年顾逸东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不久,传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作为一个学习核科学技术的青年学生,他激动不已,当时回到过中关村,体验过那里的人们神秘而又扬眉吐气的气氛。文革开始,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随国家的命运跌宕。毕业后在工厂工作,当了三年工人,当了一年技术员,也下过农场。
高能物理研究所
1974年,顾逸东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曾在云南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工作过,参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高山云雾室寻找重质量荷电粒子的工作和自动化改造,参加了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舱内辐射通量监测器的研制工作;为了开拓新的高能物理研究方向——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他主动承担起研制高空科学气球的任务,与同志们合作建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气球探测系统,组织实施了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和技术试验。在高能所工作期间,他有幸接触过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张文裕、何泽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载人航天工程
1993年顾逸东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是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学科面最宽,难度也是最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包括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几大领域29项任务,体现了国家的急迫需求和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根本目标。
成果贡献
顾逸东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在气球设计研制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研制和发放成功系列化的高空气球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领导建成了中国高空气球系统,组织指挥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促进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的发展,是中国高空科学气球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94年4月起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99年4月兼任总指挥。他在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领导应用系统高质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飞船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他采用有特色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模式整合分散的空间任务,领导建成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系统设计仿真平台、有效载荷公用设备、集成仿真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中心等,解决了与飞船和测控通信系统接口统一和载荷测试充分性问题,开辟了多学科共同利用载人航天器开展应用的技术途径,成为航天多应用任务系统集成的成功范例。
提出并实践了工程技术与科学和应用结合的新思路,在坚持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阶段的同时,将科学与应用研究,科学搭载试验、科学样品与设备匹配试验、科学实验全过程演练、同步天地对比科学实验,对地观测设备航空校飞和在轨地面配合试验等列入工程研制流程,促进了科学研究与载荷研制的紧密结合,并将用户需求、工程研制、验证试验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显著提升了空间科学、应用研究和有效载荷研制水平。
建立了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将不同类型工作纳入严格统一的航天工程轨道;全面主持应用系统的研制、试验、测试发射和在轨运行;决策解决了研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全部空间应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中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取得显著进步。 顾逸东是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领域,成功地在科学与工程之间架起了桥梁,在航天航空系统工程的航天应用系统和气球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顾逸东是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在他与他人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首先,它装有一台双镜头可见光照相机,可以在几米到几公里的大范围内对飞船进行照相和视频观测,存储器最多可以存储3000多张图片;其次,它能实现多任务指向模式的微型化姿态控制,除了常规对地姿态定向外,还具备对飞船定向、变轨姿态机动和指向等多种指向功能;三是能实现轨道机动、空间目标接近、轨道绕飞形成和保持,这项技术对空间交会对接和保持轨道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